长沙一家三代人见证中国制造崛起的75年

发表时间: 2025-03-24 07:25:14 来源:面包机系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的砥砺奋进中,每个家庭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的一个生产车间里,一个故事记录一段历史,一家三代人都干着同一件事,从他们身上,见证了“中国拉床”的崛起。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长沙思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里,身为公司董事长的陈建波站在一旁,目光深邃地目送着一台高端数字控制机床缓缓装车启程,跨越万里,前往遥远的俄罗斯。

  每当运输车引擎的轰鸣声响起,陈建波总是不由地穿过模糊的记忆,想象70多年前,他的父亲陈统吾站在迎接苏联专家驻厂指导的队伍中,翘首以盼的身影。

  一道车辙,跨越漫长的岁月,那头,是仿制苏联机床的蹒跚起步,这头,是自主研发高端数字控制机床的激昂意气。

  这条车辙,是陈建波一家三代人对于拉床梦想的漫长跋涉,是长沙这座城市“工业立市”的坚定追求,更是中国制造从弱到强的崛起之路。

  在长沙,成立于1912年的湘军工厂在战火纷飞中几经搬迁、几易其名,终于在这一年正式定名为“国营长沙机床厂”,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插拉刨锯床系列新产品,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床工业行业全国“十八罗汉”之一。

  这座饱经战火摧残的城市正在满目疮痍中重振旗鼓,25岁的陈统吾响应号召,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长沙机床厂成为了一名机床装备学徒工。

  进厂的第一年,就赶上了大事件——长沙机床厂开始试制7417型机械插床样品,这是具有1448个大小零件的苏联规格的新机床,精度和性能要求都很高。这个由一机部下达的任务,在当年9月12日取得了圆满成功,试制成功的样品定名为B516型机械插床,是国内插拉刨锯床行业正规生产的第一台定型标准机床。

  陈统吾与长沙机床厂一起书写的,是一个白手起家却热气腾腾的开拓故事。CT1201切钢丝机、TT-25-60弯管机、7520卧式拉床、L6164卧式内拉床......长机新产品从仿制苏联过渡到自行设计制造,如雨后春笋涌现。而从学徒工起步,陈统吾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获得“八级装配钳工”荣誉,收获了人生的奖章。

  1953年,长沙机床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床工业行业全国“十八罗汉”之一。冯大鸣 摄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神州大地,饱经风霜的新中国抖动沉重的翅膀,开始历史性的飞跃。万象更新之中,17岁的陈建波“接棒”了父亲的事业,抵职进入长沙机床厂,成为了一名装配学徒。

  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间,是长沙机床厂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固定资产年年增加,工厂规模逐年扩展,新产品开发年年展现新成果,产值、产量、利润年年攀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88年,长沙机床厂实现总利润550.14万元,从1954年出口第一台B516型插床到民主德国开始,30多年间,共计出口援外的国家和地区45个,出口援外的刨床、拉床、插床等一千余台。

  17岁的陈建波也在飞速向前的时代中全力以赴地奔跑,从一名学徒做到可以独立开班的装配师傅、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最后做到了分厂厂长。在这座写满荣誉的工厂,陈建波入团、入党,斩获各类证书、各类优评,不断收获事业的果实。

  一切都像是赛场上初圈的选手,以无穷的爆发力拥着梦前行,卯足了劲跟时间竞速,这是一个万物勃发、欣欣向荣的时代。

  在进入长沙机床厂的第五年,陈建波的职业生涯曾出现小小的偏移。1983年,长沙公开招录公安民警,他的心里有些蠢蠢欲动。

  陈建波和朋友结伴去报名,却在报考处被父亲的朋友“劝退”:“你父亲一辈子都扎进了机床厂,更为你进厂的事操碎了心,你不应该辜负他。”

  一次失败的“跳槽”,让陈建波将心定在了长沙机床厂。只是彼时的他没想到,多年后选择会再次降临。

  90年代之后,长沙机床行业与全国机床行业一样,发展进入了放缓期。2005年,长沙机床厂面临破产改制,是拿着“买断费”被收购安置,还是搏一搏另谋出路?

  此时的机床厂外,世界早已经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后的20年,长沙工业持续增长,工业结构持续转型,1978年,长沙工业总产值为23.85亿元,到2001年,数据已增长至662.5亿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近30倍。也是这一年,长沙正式提出“兴工强市”战略,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方向。

  17岁的陈建波接替父亲进入长沙机床厂时,是个还不认识磁棒的工业“小白”,在工友面前闹出了用金属棍吸铁屑的笑话。而此时的陈建波,在机床行业浸润了小半辈子,积累了大量技术、人脉、市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扪心自问:“我放不下机床事业。”

  一边是面临着转向的长沙机床厂,一边是飞奔向前的长沙工业发展,陈建波站在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下定了决心——2006年,他带着一帮骨干走出长沙机床厂,自主创业。

  据全国工商联组织编写的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记载,2006年,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主体。时代的东风劲吹,但对于个体而言,是机遇,更是考验。

  工厂选址、业务开拓、员工保障,陈建波要操的心不少。与此同时,家里的第三代也即将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儿子陈留洋高考结束了,要报什么志愿?

  翻着报考指南,父子间短短几句对话,决定已经悄然酝酿。从小跟着父亲在机床厂耳濡目染的陈留洋,也早就在心中埋下了一个“振兴中国机床”的梦想。

  2015年,陈建波自主创办的企业重组命名为长沙思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也是这一年,大学毕业后先在一家央企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陈留洋,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思胜智能成为了一名学徒工。

  陈家“学徒工”的故事写到第三代,如今这对“父子兵”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大有可为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爷爷陈统吾面对的是一个“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的国家。

  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

  机床,被誉为“工业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陈家三代人扎根在这个行业,见证,更参与着中国制造业从蹒跚学步到创新超越的华丽蜕变。

  2019年7月,陈建波父子从在大连召开的重点领域高档数字控制机床供需对接会上得知,当前国内飞机发动机涡轮盘榫槽制造拉削工艺均用德国和美国高档数控拉床加工,国内在技术上受到封锁。父子俩回到长沙后,马不停蹄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成立榫槽拉床项目组。

  历时4年,2023年,思胜智能自主研发制造的高端数控内榫槽拉床成功下线,大多数都用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静叶外环内榫槽加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助力实现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的自主可控。

  曾经,爷爷陈统吾一代人从事的是拉床产业的基础性工作,为求把拉床做好,而从父亲陈建波开始,创新性产品的研发慢慢的变成为思胜智能的发展重点,力求做精、做新。

  翻开公司日志,思胜智能几乎以一年一款国内首台套的速度推出新品:2016年推出国内首台套250KN数控螺旋拉床,2017年推出国内首台套筒式拉床,2018年推出国内最大的1600KN拉床,2019年推出400KN数控双伺服高精度内拉床,2021年推出伺服端面齿拉床......2024年4月,思胜智能研发的LSK5715大吨位数控高速复合拉床再次获得机床行业最高荣誉——“春燕奖”。

  目前,思胜智能已有70多件国家专利,参与5项国行标准起草和制定,所设计拉床产品已在一汽、东风、比亚迪、ZF、中国航发、三一、徐工等众多有名的公司普遍的使用,更是远销俄罗斯、罗马尼亚、墨西哥、巴西等国。

  从依赖进口到遍及全球,今天,无数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端数字控制机床依赖国外进口,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慢慢改变。陈留洋和记者说,公司将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壮大民族数控产业,最终实现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

  如今,陈家的故事仍在继续,这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主化的每一步都很难,但一代代工匠们从未停止进取。

  一代代工匠们接续奋斗,大国制造向上生长。这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家庭,他们三代人接力传承,用奋斗和青春书写着对中国制造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