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巨头披上西餐皮在中国布局20年突然在2023年爆了!

发表时间: 2025-01-17 02:45:59 来源:新闻中心

  有一个神奇的外国餐饮品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中国市场,依靠人均35元的超级低价,仅2023年一年就挣走了中国人3.5亿。没错,它就是披着“意大利外衣”的日本品牌——萨莉亚。又被人称“意大利沙县小吃”。

  这个以比萨和意大利面为主打的餐厅,并不是非常特别高大上的品牌。但大家可曾想过,一个日本人如何将意大利的餐饮文化与中国的消费市场相结合,做到如此成功的?

  萨莉亚,作为一家意大利风格的日本品牌,其创始人正垣泰彦的创业故事宛如一部励志传记。

  正垣泰彦的餐饮之旅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那时他便在餐厅打工,悄然积累着对餐饮行业的理解与经验。毕业后,他与朋友在日本千叶县开设了一家西餐厅,命名为Saizeriya。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首店的选址并不理想,位于一栋蔬菜水果店的二楼,只有38个座位。

  为了吸引客流,正垣泰彦尝试了多种促销手段,最初是打五折,但效果并不理想,顾客依然不见踪影。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价格直接降低到三折,一份意大利面的售价仅为150到200日元。

  这个果敢的决策瞬间扭转了局面,门店生意开始爆发,顾客数量从每天20人猛增至600到800人,38个座位的餐厅竟然一天翻台达到20次!这一切不仅让萨莉亚重新焕发生机,也为品牌奠定了“性价比”的核心定位。

  这场“逆袭”让萨莉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在市场上的性价比策略,开启了连锁发展的新篇章。正垣泰彦的大胆降价不仅使得萨莉亚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餐饮市场中站稳脚跟,更是在商业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性价比,这一品牌基因,从此刻印在了萨莉亚的DNA中,成为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萨莉亚的生意蒸蒸日上,正垣泰彦心中却埋藏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60年内开设1000家萨莉亚门店。想象一下,在当时泡沫经济盛行、市场浮躁的日本,能够坚持如此长远的规划,对于同行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尽管不少人对他的低价策略表示不屑,但正垣泰彦却从始至终坚持直营经营,严控品质,保持低价。他宁愿选择慢慢扩张,压缩利润,也不愿意走加盟、偷工减料或加价的老路。

  从1967年到1994年,萨莉亚用整整27年的时间才开出了第一百家门店,但自1995年起,市场环境的变化为萨莉亚带来了新的机遇。日本消费市场开始从奢华回归理性,萨莉亚的高性价比模式开始大放异彩,令人瞩目的是,品牌的扩张速度从此加快,平均每6天就开一家新店,到2000年,门店数量已激增至400家。

  随着国内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正垣泰彦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开始带领萨莉亚走出国门。在2003年,萨莉亚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借鉴了日本市场的经验,在一些消费观念与日本90年代相似的地区,低价餐饮的接受度非常高,因此萨莉亚在中国市场逆势扩张,实现了骄人的成绩。

  具体来说,萨莉亚选择与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从源头上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品质。比如,他们直接与当地的农场和供应商对接,省去了中间环节,既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又降低了采购成本。这就像在购物时,你选择了直销,而不是经过一堆中介的折腾,省钱又省心。

  在这个过程中,萨莉亚的“经济学规模效应”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门店的增加,萨莉亚可以集中采购大量食材,从而享受到更低的价格。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超市买东西,买得多了,商家愿意给你打折。同样的道理,当品牌的采购量增加,供应商自然乐意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萨莉亚的QCDES模型则是其成本控制的另一大亮点。QCDES分别代表质量、成本、交付、环境和安全的总成本控制理念。通过在这样一些方面进行综合管理,萨莉亚优化了运营效率,增强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萨莉亚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那些追求超高的性价比、注重生活质量的年轻家庭和白领群体。为了更好地迎合目标市场,萨莉亚还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比如“买一赠一”、“午餐特惠”等,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萨莉亚在中国的定价策略非常灵活,充分考虑到当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与消费习惯。

  比如,在北京和上海的门店,萨莉亚的意大利面通常售价在10到20元之间,而同种类型的产品在其他西餐厅的价格往往要高出50%以上。这一策略对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群体进行“精准打击”,尤其是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更多的顾客愿意选择性能好价格低的用餐选项。

  例如萨莉亚在某次促销活动中,推出了“意大利面+饮料”的套餐,仅需39元,这一价格迅速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和学生前来就餐,门店客流量在极短的时间内翻了一倍。

  在餐饮行业,如何有效吸引顾客并留住他们,往往是成功的关键。而萨莉亚凭借独特的市场经营销售的策略,特别是“抠学”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

  “抠学”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儿滑稽,但实际上它代表着一种精细化运营和成本控制的思维方法。萨莉亚通过优化每一个环节,努力实现降本增效。例如,他们在中央厨房模式下,通过集中制作和加工食材,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人工和材料成本。

  萨莉亚的厨房不是传统意义上忙碌的烹饪空间,而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这里的“黑科技”自动化烹饪设备,能帮助餐厅提高了出餐速度,还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和浪费。许多人可能觉得西餐不需要太多自动化,但实际上,萨莉亚的许多主打菜品——例如意大利面和披萨的制作——都能够最终靠机器来完成。

  以意大利面为例,萨莉亚采用了自动化调料分配系统。根据菜品种类和顾客需求,系统自动调配每一份菜品的酱料量和配料量,确保每道菜的口味和质量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厨房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全天候工作,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厨房繁杂的工作量。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降低了价格,还保证了每一道菜品的品质。试想一下,你在家做饭,集中时间准备,一次性做好几道菜,省时省力,效果却一样好。

  萨莉亚在选址和装修上的“抠门”策略同样引人注目。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开一家餐厅要消耗巨资进行豪华装修,但萨莉亚却采用了一种更加实用的方式。

  他们选择在交通便利、但租金相比来说较低的地方开设门店,装潢的风格也以简约为主,既能吸引顾客,又不至于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这种“量入为出”的经营策略,让萨莉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保持了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品牌要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生存并发展,文化融合与本地化策略显得很重要。萨莉亚作为一个源于日本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它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洞察与灵活应对。

  萨莉亚在保持意大利餐饮文化的同时,注重对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与适应。意大利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配料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但在中国这个饮食文化丰富多元的国家,如何让顾客接受并喜欢,便是一个挑战。

  萨莉亚巧妙地将意大利的传统口味与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结合起来,推出了适合本地市场的菜品。例如,他们在披萨和意大利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符合中国人口味的调料和配菜,像是香葱、辣椒等,推出了“蒜香烤饼”和“清淡海鲜意面”既保留了意大利美食的精髓,又让中国顾客感到亲切。

  这就像是你去吃火锅,却发现锅底上多了一些意大利香料,乍一看有点突兀,但吃上一口,哇,原来竟然是“意式火锅”的新玩法。

  萨莉亚的成功还在于它与中国文化的深度互动,诸如与当地节日的结合,推出节令菜品,或者在特定节日提供特别的优惠活动,让品牌在消费的人的心中形成一种“节日”的存在感。

  例如,在春节期间,萨莉亚可能会推出“年味披萨”,并通过社会化媒体与顾客互动,鼓励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与家人共度节日的照片,这种结合让品牌不单单是一个餐饮商,更是一个能够陪伴顾客度过重要时刻的存在。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间,萨莉亚的门店数量从100家增加到近500家,覆盖了全国多个城市,真正的完成了“下沉市场”的成功布局。

  近年来,随着年轻一代消费主力的崛起,他们对饮食的要求不单单是好吃,更是健康与时尚。萨莉亚在菜品研发上,紧紧抓住这一趋势,推出更多健康、低热量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决策就像是踩准了时代的节拍,让萨莉亚在年轻群体中获得了更高的认同与支持。

  2023年,萨莉亚的财务报告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过去的一年里,萨莉亚的盈利猛增105.8%,达到了令人惊讶的人民币6.9亿元,而中国市场占比更是达到了七成。

  展望未来,萨莉亚无疑是中国餐饮市场的一颗闪亮明星。这个在华发展了20年的品牌,已然成为许多消费者心中“意大利美食”的代名词。随市场环境的变化与消费者需求的提升,萨莉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中国餐饮市场,萨莉亚的成功不仅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变化与发展。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在升级,餐饮品牌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萨莉亚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创新的经营策略与对消费的人需求的深刻理解,成功实现了品牌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一家有远见的餐饮企业,萨莉亚不仅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也在为整个行业树立新的标杆。萨莉亚的故事,值得成为很多餐饮企业的标杆。

  消费站 2024-02-19“意式沙县”萨莉亚,凭什么在国内餐饮市场长红?

  赢商网 2023-10-30 人均35却挣了3.5亿,低价餐饮萨莉亚的经营秘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