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守护者”、邻里温暖“贴心人”一块儿来看看她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1-27 01:15:38 来源:视频展示

  大宁路181弄40号楼坐落于小区中央,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独门独栋的居民楼,楼组四周绿树环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自2004年郑丽丽搬进这个小区以来,她做了近二十年的楼组长,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脾气秉性,她都熟记于心。

  作为楼组长,郑丽丽充分的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枢纽作用,关注楼栋内特殊群体的需求。楼里有一户老年夫妇双目失明,视力障碍使他们在面对水电煤账单和小区公告时倍感困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郑丽丽主动担起“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每当收到相关账单,她都主动上门提示。她还了解到这对盲人夫妇有唱沪剧的爱好,便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街道和居委会举办的各类社区活动,尤其是与沪剧相关的表演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增强邻里间的互动与凝聚力。

  每逢暴雨天气,郑丽丽都会迅速上门通知他们收起晾晒的衣物,以防淋湿。有一次,老两口在使用面包机时不小心按错键,导致机器故障,但因无法看见功能键标识不知道怎么来处理。情急之下,他们第一时间就联系了郑丽丽。郑丽丽得到消息后,立即上门帮助处理。

  郑丽丽这种“以人为本,主动作为”的楼组工作方式,不仅提升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品质,也体现了社区治理的人性化与精细化,促进了和谐社区氛围的营造与维护。

  郑丽丽家隔壁有位大学退休教师——89岁的独居老人丁阿婆。她患有关节炎,还伴有各种老年疾病,行动不便给丁阿婆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心灵上的孤寂也是老人的一大心病。郑丽丽主动结对帮扶,将关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她不仅每日清晨为丁阿婆取送牛奶,还重视其生活状况,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援助。

  尽管丁阿婆性格独立坚强,偶尔会婉拒郑丽丽的帮助,但这并未影响郑丽丽对其的关注与关怀。面对丁阿婆接受与拒绝援助之间的矛盾态度,郑丽丽虽内心焦急,但始终在日常交往中默默关注,寻找合适的介入时机。

  突然有一天,丁阿婆主动请求帮忙,希望郑丽丽在她洗澡时守在门外,以防突发状况无人照应。自此之后,郑丽丽每次都在丁阿婆沐浴时耐心在门外看顾,这种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丁阿婆。郑丽丽的适时援助不仅保障了老人的安全,更赢得了丁阿婆的信任,使双方关系愈发亲密。此后,无论是在丁阿婆家中冰箱故障时提供自家冰箱暂存食物,还是上下楼梯时细心搀扶确保安全,甚至每晚回家后留意其家中灯光以掌握老人动态,郑丽丽的关怀无处不在。

  如今,丁阿婆的妹妹在无法联系到姐姐时,都会直接联系郑丽丽询问情况。郑丽丽的悉心照料不仅改善了丁阿婆的生活品质,减轻了其家人在外的担忧,更为社区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良好典范。

  老旧小区由于楼栋之间距离较短、居住在低层居民光照不足等原因,居民们纷纷在家门外、绿化带里“见缝插针”支杆子、拉绳子来晾衣服。乱牵乱挂不仅影响到小区居民出行和环境美观,更带来消防隐患。在居民区开展美丽家园改造工程期间,郑丽丽所在楼组由于门前绿化带较宽,拟新增一排不锈钢材料质地公共晾衣架,既美观实用,又不易生锈。

  搭建公共晾衣架需要对楼组居民进行走访和意见征询,争取大家的同意。郑丽丽主动“挑担子”,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虽然在推进过程中也吃了不少“闭门羹”,但她给大家摆道理、论利弊,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在郑丽丽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最终40号楼的门前建起“晾衣场”,解决了居民区衣服乱挂晒的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是鱼水亲情志愿者、助残志愿者,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社区治理理念,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不断的提高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郑丽丽的努力和付出,不仅让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与关怀,更为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她的故事,不仅是对社区精神的深刻解读,更是对公民责任的鲜活展现,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承担起公民的责任,携手共建更和谐、宜居的社区家园。



相关产品